今天继续研究了研究iPod Touch上的翻墙。以前在PC上总是带tor,速度感觉很慢,而且经常要换gateway,特别麻烦。其实我有国外托管站点的ssh帐号,以前也试过用ssh翻墙,只是配合FoxyProxy总是不成功,还得每次手工进行配置。这次又试了试,换了个AutoProxy插件,居然可以了,很方便,速度超快,感觉超爽。而且AutoProxy是国人写的,有现成的gfwList,还是动态维护,哈哈,云计算的好处咯。回过头iPod Touch也用ssh的方式翻墙成功了,不过还得下个MobileTerminal直接在touch上操作,我用ssh secure shell连到touch上执行似乎不行,折腾了老半天。不管怎么说,现在可以在躺在床上看facebook和twitter了,呵呵…这两天RP超好说,有点点geek的感觉了…
月度归档:2010年05月
越狱成功
2月份刚买到iPod Touch的时候,第一次连接就手贱,升级到了3.1.3。然后发现3.1.3还没法破解。就算想刷回到3.1.2也没法回,苹果2月初正好关闭了3.1.2固件验证。搜了很长时间,有说可以怎么怎么弄的,但都没提到100%成功,因此一直不敢弄,只好下了一大堆免费的玩意玩玩。后来懒得再去每天看有没有破解,慢慢就淡了,也就当成电子书来。早上又心思一动,再去一搜,发现5月初新的破解已经出来了。赶忙试试,很简单就越狱成功了,后来连接cydia,ssh啥的,虽然都碰到一些小麻烦,但都搞定了。早上想收拾家洗洗衣服啥的都没做,但心情仍是很爽,出去吃一顿去了,哈哈哈。。。
[摘]关系
一个强大的互联网产品,要具备两个特点。
第一、直指人心的力量~~一个流行的互联网应用,好像一曲流行歌,一刀砍断一个年龄层;
第二、使用这个互联网产品的,大家会基于这个互联网产品建立新的关系。并且按照同样的逻辑,可以不断探求更多新的关系。大家对这种关系的热衷,就是这个网络产品的黏度。
QQ和MSN相比,QQ的关系比MSN开放。而GMAIL,采用了更为封闭的关系,也许长久黏度更高。开心的真实朋友关系本来是它最强大的力量,但是似乎开心的运营团队并没有太珍惜这一点。
目前从对网络关系本身的把握和野心来说,新浪微博最具野心。新浪微博正力图建立一种比QQ更开放的关系。 2005年之前的新浪是媒体,2005年之后的新浪是名利场。新浪微博的热辣刺激是,似乎,你可以在这里,和传说中的姚晨、潘石屹、洪晃有了某种关系。新关系的建立和探求,是很多人,最孜孜以求的。很多人认为,这就是传说中的机会。所以,很多很多人,把大把的时间和精力扔在了这里。
“关系”是两个字”关”和”系”。”相关”才能”系得上”。最早的关系高手是《战国策》里的纵横家。客观现实没有变化,关系高手操纵的是对相关性的理解,和利益联系的方式。后来,发现大SALES的价值,只是”系”,”关”的本身在于业务主体的自身强度和天然相关性。让自己变得更强,比”系”的技巧,更有意义。
(via 闲花照水录)
[摘]通信和社区
熟人之间的联系,是通信;生人之间的联系,是社区。 我们最重要的社会资源,其实都存放在我们的电话通讯录中。这种关系移植到互联网上,在保留一对一通信的前提下,还有了向一对多或者多对多扩展的可能性。所以在我看来,Facebook就是一个更复杂、更扩展的电话通讯录。Facebook自己也不止一次地强调,”我们不是社区”,但这一点总是被大家忽视。
与熟人社交相关联的,必定是通信安全和隐私控制。所以熟人社交必须是收敛的,要求相对的私密性。所以Facebook上的绝大部分内容,是永远都不可能允许Google索引的。
社区则不同。通常而言,社区是一个开放性的、自组织、自调节的生人群体,其连接的纽带,或者是兴趣(比如开源社区、户外活动社区),或者是特定的目的(比如BT种子分享社区、站长社区),或者是某种共同的身份(比如同学会、同乡会、车友会)。社区一般不太关心成员与成员之间关系的强度,话题和活动,才是社区的核心。
通信强调熟人之间的联络,社区则鼓励成员的参与和分享。通信只对熟人有价值,社区则对所有社区成员,甚至社区之外的人有价值。所以社区一般不会屏蔽搜索引擎爬虫。
综上,我认为一个网站的定位,决定了其业务逻辑。而自相矛盾的功能设计,很可能会破坏业务逻辑,最终损害网站的核心价值。当然,在一个大型通信平台上,提供某些社区功能,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同样,在一个社区中提供某些通信功能(比如Twitter的Direct Messages设计,以及豆瓣的友邻分组),也同样必要而且可行。但这种功能的提供,必须以不伤害网站的本质为前提。
(via keso)
[摘]微博力量是博客200倍
[摘]微博力量是博客200倍
第一,能写并有意愿写有价值微博的人群是博客的4倍。第二,这群人的人均微博产量是之前人均博客产量的5倍。这两条讲的是生产成本大大降低。
第三,有时间并且愿意读微博的人群是博客的2倍。第四,适合阅读微博的场所和碎片时间加总是博客的5倍。这两条讲的是消费成本大大降低。
4乘5乘2乘5,得到200倍。
(via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程苓峰)
Think Different
乔布斯在1997年重回苹果担任CEO之后,推出了著名的《Think Different》视频广告,来传递苹果的价值观。中英文字幕:
向那些疯狂的家伙们致敬。
那些我行我素的家伙。
那些桀骜不驯的家伙。
那些惹事生非的家伙。
那些方孔中的圆桩。
他们总是异想天开,
既不喜欢循规蹈矩,
也不尊重既成事实。
你尽可以赞美他们,否定他们,引用他们,
质疑他们,颂扬抑或是诋毁他们。
不过惟独不能漠视他们。
因为他们进行着变革。
他们推动着人类的进程。
他们是别人眼里的疯子,
却是我们眼中的天才。
因为,只有疯狂到认为
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
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
Here’s to the crazy ones.
The misfits.
The rebels.
The troublemakers.
The round pegs in the square holes.
The ones who see things differently.
They’re not fond of rules.
And they have no respect for the status quo.
You can quote them, disagree with them, glorify or vilify them.
About the only thing you can’t do is ignore them.
Because they change things.
They push the human race forward.
And while some see them as the crazy ones,
We see genius.
Because the people who are crazy enough to think
they can change the world,
Are the ones who do.
关于用户体验[摘]
公司的价值观(或者说产品价值观,网站价值观)决定了目标用户群体;目标用户群体决定了公司的商业模式;而公司的商业模式决定了产品的用户体验。脱离了价值观,目标用户群体和商业模式这3个要素,空洞的谈用户体验,雕琢页面细节,或者被用户们组织起来起哄就慌了,都是错误的做法! 产品经理和用户体验规划师关心的应该是在确定价值观、圈定目标用户群体和理解公司商业模式的基础上,*以我为主*改善产品的用户体验,从而更好的推广价值观,增加目标用户的忠诚度,良好的实现商业模式。
一个公司总裁的强势体现在对核心价值观的坚持上,既要毫不妥协的坚持对目标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也要毫不留情的对非目标用户彻底的拒绝。乔布斯则完美的体现了这一点,他对苹果产品用户体验的苛刻是出名的,对外界的批评则是向来是充耳不闻我行我素的。
对于网站用户来说,有权利抱怨网站,也有权利选择用脚投票,但对网站实际运营者来说,必须头脑清醒,区分目标用户的真实需求和非目标用户的伪需求。网站为满足伪需求去开发功能去满足伪用户体验,对网站自身,对网站目标用户都会造成很大的伤害。
总之,用户体验不仅仅是网站访问速度,网页布局和导航这些细节,用户体验更应该是目标用户对网站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坚持核心价值观,区分目标用户和伪用户,配合商业模式去改善用户体验,用目标用户的忠诚度和商业营收来衡量你的网站用户体验,是一个网站实际运营者的真正要追求的目标。
(via robbin)
什么是气度和视野?
google:整合全球的信息
facebook:从根本上改变人们沟通方式
twitter:地球的脉搏
apple:Think Different
第一次听到”地球的脉搏”时,突然间眼前一亮,感觉自己豁然开朗,神清气爽,夸张点说,那一瞬间升华了。虽然中国的脉搏如此不清晰,虽然眼前的道路仍然很迷茫,虽然尼采说,人生就是带着镣铐的舞蹈,但那最原始的梦想,我仍会珍藏在心底。
乔布斯管理日志
我的人生 “狠”字当头。乔布斯的”狠”不是”小狠”–强权、刻薄、蛮横、震慑–尽管这都是乔布斯的领导风格之一,而是”大狠”–一种改变世界的决心、使命和强大的驱动力。
从行为科学上讲,动机是所有力量之源–动机产生需求,需求引发愿望,愿望驱动行为。
领导者和管理者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岗位,虽然我们经常将他们混为一谈。正如领导力与变革大师约翰.科特今年的提醒:领导与管理截然不同,管理与处理复杂情况有关,而领导与应对变革有关。
从人的角度看,IT业的一个本质是一定要有伟大的”产品挑选人”。他们所拥有的核心技能就是从众多想法中挑选出最关键的。你要把握趋势,经历过N次重大失败,能搞定研发团队,还要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产品挑选人”战略之下,才是被外界广为传颂的设计战略,但是,如果没有对的”产品挑选人”,设计只是镜花水月。
从表面上看,乔布斯在公司楼顶悬挂一面巨大的海盗旗是一个再好不过的噱头故事,但从更深层次看,乔布斯打造的是一种创新基因。什么是基因,就是最能沉淀下来,最具可持续性,最具可复制性的东西。一流的公司创造一流的产品,伟大的公司创造生产一流产品的文化。
(via 金错刀)